|
中高層-卓越管理五項修煉課程介紹基本信息 課題時間:2天( 6小時/天) 授課講師:立正顧問機構專家團隊 學員人數:為保證效果,學員人數建議為18人-36人,特殊情況下最多不超過50人 授課對象:帶團隊的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 授課形式:采用“講授—演練—分享—點評—改進”小班制訓練法 課程背景 《卓越管理五項修煉》課程,參考管理大師彼得 德魯克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和美國蘭德公司Charles H. Kepner和Benjamin B.Tregoe 博士《經理人KT理性思考法》,糅合了績效改進之父Thomas F.Gilbert博士、哈佛大學教授John P.Kotter博士《權力基礎與影響力》、學習型組織建設之父彼得.圣吉《第五項修煉》的研究成果,結合中國職業經理人的管理現狀和中國企業管理實際,開發完成。 該課程已被多家世界500強國企,上市國企采購近百期,均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。 以下情況,我們是否似曾相識: 1. 管理者不清楚從專業工作者到管理者,有什么不同,該如何轉換?;镜慕巧芾硪庾R缺失的時候,勝任能力和擔當意識自然就無從談起。 2. 管理者習慣于單向下達目標(指標),而不是通過雙向溝通,激發下級的目標承諾,更不善于通過目標的描述,激勵下屬的意愿。 3. 管理者樂意于“被請教”,在自我滿足的“快感”中,下屬越來越不肯動腦,凡事碰到“麻煩”,就推給上級;管理者總是要疲于處理問題,更要命的是同樣的問題常常重復出現。 4. 管理者過分夸大“態度”的作用,迷信“態度決定成敗”,特別是當員工績效不達標時,總習慣于從“人”的層面找原因,而不是基于流程優化、工具改善、技能提升等“技控”層面,推動員工更好業績的實現。 5. 管理者片面相信“心動”不如“行動”,遇到例外問題時,不三思而后行,簡單地就事論事,而不是先發現事實、分析問題、拆解問題背后的問題,然后,才是按照輕重緩急的邏輯,逐一解決問題。 培訓目標 對于個人 1. 明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2. 掌握從理“事”的維度,提升下級工作績效的辦法 3. 提升管理者的工作績效 4. 提升下屬績效,提升下屬滿意度,提高團隊凝聚力 對于團隊 1. 達成高員工滿意率、高目標達成率 2. 塑造績效導向、注重執行的工作氛圍 3. 降低優秀員工流失率,提升團隊績效 對于組織 1. 形成并建立溝通績效的通用語言 2. 提升組織整體執行能力 3. 培育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培訓特色 課程內容系統化:基于管理者的核心職責,設計系統化訓練內容,各個部分既相互聯系,又相對獨立,為系統化開展管理者訓練,提供了完整解決方案。 訓練方式多樣化:強調現場訓練效果,通過講授、示范、案例分析、情境演練、現場作業、小組對抗等多種方式,調動學員的積極性,推動學員由“知”到“行”的轉換。 課程服務專業化:課前調研收集案例,提取問題;課中以問題為導向,著力于解決問題;課后通過“管理技能訓練課后作業訓練”,推動學員學以致用。 課程大綱 第一講:明確管理者的使命 一、明確管理的含義 1. 管理的含義——通過他人使任務完成得更有效率 2. 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 3. 管理者的三重境界 4. 卓越管理者五項修煉 二、明確管理者的使命 1. 建立標準 2. 整合資源 3. 培育人才 4. 引領變革 三、明確管理者的角色 1. 監督下屬——推動下屬把事情做對 2. 帶領團隊——以身作則,引領團隊發展方向 3. 協助他人——建立與下級的績效伙伴關系 階段性收益: 1)學習管理的基本理念 2)了解管理者發展過程中的障礙,提高學習和完善自我的緊迫性 3)明確管理者的核心任務,找到履行管理者職責的“抓手” 4)明確管理者的三重定位,發揮好團隊管理者的作用 課程工具1:員工滿意度測評工具 課程工具2:偉大管理十二要素工具表 第二講:目標界定與分解 一、什么是目標 1. 目標是三種表現形式 2. 目標定義的SMART原則 3. 目標與子目標 二、如何分解目標 1. 戰略地圖——從愿景、使命到目標的邏輯 2. 責任與需求矩陣——從需求、責任到目標 3. 目標分解過程——自上而下,還是自下而上 三、如何設定目標 1. 識別目標機會 2. 寫出目標陳述 3. 制定行動計劃 階段性收益: 1)建立管理者對目標管理重要性的認識、以及對目標管理理念的理解 2)幫助管理者掌握目標設定、目標分解、計劃制定的基本方法 3)掌握目標管理的關鍵方法和工具,以實現學以致用、指導工作實踐的目的。 課程工具3:目標設定工具:戰略地圖、平衡計分卡、戰略矩陣分解 課程工具4:目標定義工具:SMART原則 課程工具5:業績教練工具:GROW模型 第三講:績效改進與員工輔導 一、績效的定義與績效改進 1. 績效—做對的事情與把事情做對 2. 績效改進—選擇、簡單、改變、績效目標 3. 績效改進的三個發展階段與吉爾伯特行為工程模型 二、績效改進的流程 1. 績效改進的基本思路:“技控”優于“人控” 2. 績效改進的三大法則:分析法則、持續改善法則、比較法則 3. 績效改進的兩大工具:價值公式與關鍵價值鏈 三、員工輔導的流程 1. 客觀判斷—有理有據及時反饋 2. 工作反饋—BEST反饋四步法 3. 績效面談—績效面談的雙輪模型 階段性收益: 1)掌握吉爾伯特績效公式及其含義 2)樹立“技控”優于“人控”的績效改進理念 3)掌握績效改進的流程 4)明確員工輔導的價值 課程工具6:績效改進BEM模型 課程工具7:價值公式與關鍵價值鏈 課程工具8:工作反饋方法:BEST反饋法 課程工具9:績效面談雙輪模型 第四講:問題分析與解決 一、情境分析:幫您從大角度、多層次的分析中發現關鍵的問題 1. 你關注的關鍵問題是什么? 2. 關注焦點可以區分、細化嗎? 3. 在情境判斷中排列解決問題的優先順序是什么? 4. 您怎樣選擇適當的思維技巧并確定最佳的解決辦法? 二、原因分析:幫您運用科學、優選的對比法找出最可能的原因與機會 1. 您所關注的問題與觀察到的事實是什么? 2. 比較的事實是什么? 3. 如何確定最佳的比較方法? 4. 如何辨識及檢測可能的原因? 三、決策制定:為您提供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案 1. 您想決定什么? 2. 闡明決策目的 3. 確定決策的標準 4. 與標準相比較,您的替代方案是什么? 5. 每一個替代方案中的風險與機會是什么? 四、計劃分析:為您設計預防問題、捕捉機會的有效措施 1. 希望的最終結果是什么? 2. 確定必要的任務、職責及時限。 3. 辨別可能出現的潛在問題與機會。 4. 發生問題的原因是什么? 5. 怎樣預防問題與增加可能的機會? 階段性收益: 1)學會面對不同問題和情境運用系統思維能力進行思考,有條理有步驟地分析和解決問題。 2)針對不同的意見和要求時,能往解決問題的方向引導,推動合作 3)當復雜或簡單的問題、決策和規劃時,團隊和個人能開展更快捷有效的工作 4)在基于事實(不是猜測或假設)的基礎上解決所關注的事件并澄清錯誤信息 5)通過出色的風險管理來更加有效地實施解決方案及改進措施 課程工具10:情景分析工作表 課程工具11:原因分析工作表 課程工具12:決策制定工作表 課程工具13:計劃分析工作表 第五講:系統思考與持續改進 一、從失敗中學習 1. 人們為什么難以從失敗中學習 2. 從失敗中學習的組織流程 3. 從我做起—你的行為清單 二、復盤與反思 1. 反思的主要形式 2. 反思的七大步驟與核心特征 3. 團隊反思的工具 三、系統思考的五項修煉 1. 自我超越 2. 改善心智模式 3. 建立共享愿景 4. 團隊學習 5. 系統思考 階段性收益: 1)樹立從失敗中學習的觀念 2)掌握從失敗中學習、反思的流程 3)掌握系統思考的基本法則 課程工具14:失敗中學習的組織流程 課程工具15:反思的七大步驟 課程工具16:系統思考的兩個模型—成長上限與舍本逐末 課程回顧總結及學員提問交流 備注:具體實施的課程內容,可根據客戶實際需求做相應調整。
文章分類:
團隊打造課程
|